機器人也來玩“踢瓶蓋挑戰(zhàn)”了,你動他就動,靠腦電控制,路人也能玩丨MIT出品
在周杰倫、甄子丹、李冰冰等一大波明星都參與了踢瓶蓋挑戰(zhàn)后,MIT的機器人也加入了。
郭一璞 發(fā)自 凹非寺
量子位 報道 | 公眾號 QbitAI
在周杰倫、甄子丹、李冰冰等一大波明星都參與了踢瓶蓋挑戰(zhàn)后,MIT的機器人也加入了.
這只產自MIT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能實驗室(CSAIL)的機器人,能夠實現模仿人類的動作,“踢”開瓶蓋。
先預警一下,機器人其實是在模仿人類的手,不是腳……畢竟,對機器人來說,手和腳都一樣嘛。
具體來說是這樣的,機器人和人類面對面,秉著“你做啥我就做啥”的原則,人類動一下,機器人動一下。
要是人類用手把瓶蓋蹭掉,機器也會跟上這個節(jié)奏,把自己面前的瓶蓋“踢”掉。
來看下側面細節(jié)圖,機器人抬“手”碰到瓶蓋,“手指”微微一彎,撥動了瓶蓋,接著,瓶蓋就飛了出去。
這場景逗樂了很多人,有人直接在評論區(qū)回復:
這人露出的表情就好像在說:“兒啊,老父親真為你驕傲!”
RoboRaise
機器人背后的系統(tǒng),叫做RoboRaise。
RoboRaise的核心,是要靠表面肌電圖(EMG)感知肌肉的活動,將傳感器置于人類的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上,監(jiān)測肌肉活動和人的手臂位置變化,借此控制機器人模仿人類。
根據肱二頭肌的活動,可以推算出人的手臂向上還是向下運動,以此控制機器人。人類還可以調整自身的肌肉活動,快速增加或減少設定點。
此外,這項研究還利用了即插即用神經網絡分類器,可以隨時檢測向上或向下手勢,以提供更精細的控制。
借用這套系統(tǒng),還可以讓機器人完成比踢瓶蓋復雜的多的任務,比如拾取和組裝模擬飛機部件。
研究人員還找了一些路人來參與測試,在測試中,路人們能通過活動自己的手臂來控制機器人,控制誤差大約在幾英寸范圍內,也就是幾厘米到十幾厘米的范圍內。此外,還可以靠手勢控制,控制準確率大概在70%左右,如果覺得不準的話,還可以帶上腦電帽,靠腦波來糾正機器人的錯誤。
將來能蓋房?
在目前的系統(tǒng)中,主要還是針對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的信號,未來,研究團隊還準備增加更多不同傳感器,完成更豐富的任務。
甚至,RoboRaise的作者還覺得,將來這套系統(tǒng)能讓機器人“搬磚”蓋房,甚至成為家庭機器人助手。
在他們看來,RoboRaise不僅僅是“讓機器人干活”,更重要的是通過豐富的肌肉、大腦信號,與機器進行交流,是一個溝通的過程,他們說,可以想象這套系統(tǒng)未來能幫助老年人、聾啞人和行動不便的人。
機器人狂人Joseph
這項研究的作者,是MIT分布式機器人實驗室的博士生Joseph DelPreto。
2016年起,他開始了在MIT的博士生涯,此前他曾在哥倫比亞大學讀了本科、在MIT讀了碩士。另外,他還曾經在Google X做過機器人方面的實習。
Joseph一直在進行機器人交互相關研究,此前,他曾經做過一些神奇的機器人項目,比如機器魚:
還有機器花園:
真是個狂熱的機器人愛好者呢。
傳送門
RoboRaise
http://people.csail.mit.edu/delpreto/icra2019/delpreto_emg_team_lifting_ICRA19.pdf