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cience回應中國燃料電池研究“造假”:發(fā)函重點關注,之前撤稿率100%
一旦撤稿,就是中國首篇被撤稿的Science論文。
金磊 賈浩楠 乾明 發(fā)自 凹非寺
量子位 報道 | 公眾號 QbitAI
今天,Science一則“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”,震動中國學術圈。
東南大學、中國地質大學(武漢)團隊此前登上Science的研究,在被舉報質疑存在學術不端行為——文章的多處圖片與先前發(fā)表的文章高度相似后,現在由Science官方作出回應。
而“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”,編輯重點關注,不是小事。
學術公眾號iNature說:根據以往的經驗,“撤稿率幾乎達到了100%,幾乎不會有任何意外”!
而一旦撤稿,就是中國首次被撤稿的Science文章。
根據“科研打假網站”Pubpeer上的信息,質疑者正是Elizabeth Bik——學術圈有名的“質疑專業(yè)戶”,此前還質疑了南開大學曹雪濤多篇論文存在實驗圖片“不當復制”的問題。
Elizabeth Bik過去3年一共對中國400多篇科研論文提出過質疑。
更早之前,2020年7月22日,中國地質大學邢立達等人主動撤回了Nature文章。iNature當時就說,這是中國建國以來,中國學者(中國單位為通訊單位的文章)首次從Nature撤稿文章。
那么這一次,東南大學、中國地質大學(武漢)團隊引發(fā)質疑的,究竟是什么樣的研究?又是怎樣的問題?
為什么被舉報?依據是什么?
這項研究是在今年7月10日刊登在Science,而在僅一個月后,便在Pubpeer上遭到了網友質疑。
質疑的點在于:文內多處圖片和論文作者發(fā)表過的文章高度相似。
第一張圖是論文中的圖 S10,被讀者發(fā)現與2017年Rong Xu等人發(fā)表的論文“Enhanced ionic conductivity of yttria-stabilized ZrO2 with natural CuFe-oxide mineral heterogeneous composite for low temperature solid oxide fuel cells”中 圖8b 十分相似。
其通訊作者正是這項研究的通訊作者之一。
上圖的紅色方框部分是看起來相似的區(qū)域。質疑者提出問題,這兩張圖片講的不是同樣的組合,是否應該顯示同樣的結構?
在下面第二張對比圖中,圖 S9b 與 2018年發(fā)表的論文“The composite electrolyte with an insulation Sm2O3 and semiconductor NiO for advanced fuel cells”的 圖8 高度相似。
其通訊作者也是Science這項研究的通訊作者之一。
對比之下不難看出,S9b中多出了一條“430℃”的曲線,而表中其他的曲線看起來都非常相似。
網友還將兩張圖重疊在一起,進行了比較。首先是x軸重疊的情況:
接下來,是y軸重疊的情況:
用Pubpeer網友的說法就是——完美重疊。
還有一位學者指出,雖然這三篇文章都是相同的主題,但分別是三種不同的物質材料,之間沒有關聯。因此他對這三種不同材料的實驗曲線重合表示質疑。
“東南大學的重磅研究”
被Science重點關注的這篇論文,全名是《電場誘導異質界面金屬態(tài)構建超質子傳輸》(Proton transport enabled by a field-induced metallic state in a semiconductor heterostructure)。
論文的研究課題屬于燃料電池領域,按照論文摘要和地大(武漢),以及東南大學官網相關報道來看,這項研究提出了提高電解質離子電導率的方法,并完成了一種高離子電導率的電解質開發(fā)。
東南大學太陽能技術研究中心/儲能聯合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朱斌,是該論文共同一作和主通訊作者。
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吳艷是論文的共同一作,地質大學宋懷兵副研究員是共同通訊作者。
在地大新聞網的報道中,這樣描述這選項研究:
以往提高電解質離子電導率的方法,是通過低價陽離子取代高價陽離子,如摻雜三價銥離子取代結構的四價鋯離子,從而產生氧空位,進而提高了氧離子電導率。
但是結構摻雜的方法,并沒有有效解決燃料電池電解質面臨的百年挑戰(zhàn),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燃料電池的商業(yè)化進程。
我校燃料電池創(chuàng)新研究團隊,首次通過半導體異質界面電子態(tài)特性,把質子局域于異質界面,設計和構造具有最低遷移勢壘的質子通道。
……
是我國科技工作者在能源領域取得的又一重要原創(chuàng)性研究成果。
其實,一個月前,這篇論文在Science發(fā)表時,論文一作,朱斌教授所在的東南大學,和吳艷副教授所在的中國地質大學(武漢),都以“重大突破”、“原創(chuàng)”為標題,刊發(fā)了這一消息。
根據兩個學校的官方報道,這項研究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、中國地質大學(武漢)、 東南大學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等多方面的資金支持。
就在雙方學校報道一個月后,2020年8月10日,該文章被質疑存在學術不端。與此同時,Science雜志也收到了兩個獨立來源的電子郵件,都提出了對論文的質疑。
9月4日,Science發(fā)布最新聲明,向讀者披露具體的情況,并等待作者機構的調查澄清。
目前,東南大學能源與環(huán)境學院和朱斌團隊,都還沒有對此事給出回應。
參考鏈接:
https://pubpeer.com/publications/B4C761167701BD73360EFEDC38FE0C
https://science.sciencemag.org/content/369/6508/1171.1
https://science.sciencemag.org/content/369/6500/184/tab-figures-data
- 商湯林達華萬字長文回答AGI:4層破壁,3大挑戰(zhàn)2025-08-12
- 商湯多模態(tài)大模型賦能鐵路勘察設計,讓70年經驗“活”起來2025-08-13
- 以“具身智能基座”為核,睿爾曼攜全產品矩陣及新品亮相2025 WRC2025-08-11
- 哇塞,今天北京被機器人人人人人塞滿了!2025-08-0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