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acebook中國程序員之死:年僅38歲跳樓輕生,浙大EE畢業(yè)生,去年剛?cè)肼?/h1>
沒有什么高于生命
栗子 魚羊 發(fā)自 凹非寺
量子位 報道 | 公眾號 QbitAI
沒有什么高于生命
栗子 魚羊 發(fā)自 凹非寺
量子位 報道 | 公眾號 QbitAI
9月19日,F(xiàn)acebook硅谷總部園區(qū),一名員工從4樓(最高樓層)一躍而下。
其后警方認定當場死亡,沒有謀殺嫌疑,屬于自殺。
最新法醫(yī)記錄顯示,死者Qin Chen,年僅38歲。
依照名字和履歷,人們很快鎖定了一個領英賬號,其詳細身份和履歷也被進一步曝光:
浙江大學99級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本科畢業(yè)生,去年剛?cè)肼欶acebook,是一位軟件工程師。
緊接著,關于Qin Chen更多信息流出。
大公司壓力、綠卡簽證困境,以及同事上級關系,都可能成為壓垮中年程序員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發(fā)生了什么?
雖然警方和Facebook都沒有透露更多的信息,但也有人透露了一些緣由。
一個知乎匿名答主,表示與Qin Chen相識。
根據(jù)他的回憶,Chen在Facebook的工作并不十分順利。在組里干得不開心,想換組。
老板原本同意了,但在換組的前一天突然說不能換,原因是績效考評 (PSC) 不理想。
這位答主聽Chen說過:組里人員流動大,之前已經(jīng)有幾個人離開,老板因為人手不夠,才用PSC強迫他留下來。留在原組,就不用進PIP。
PIP:績效提升計劃,用來發(fā)給績效不理想的員工,大概率會導致解雇。詳見下節(jié)。
為了保住工作,盡管已經(jīng)跟上司翻臉,也只能硬著頭皮做下去。
工作問題,但也不光是工作問題。
因為拿工作簽證 (H1B) 在美國工作的外國人,如果沒有了工作,就將失去在美國的合法身份。
匿名答主還提到一個細節(jié),Chen的簽證不止關系到自己一人,全家留在美國,都靠他的簽證。
不止如此,與Qin Chen名字和經(jīng)歷吻合的領英信息也透露出,他可能早就受到過簽證的困擾:
2013年,Chen從南加大研究生畢業(yè),便順利進入思科 (Cisco) 做軟件開發(fā)。
但好景不長,2015年他從思科離職,2016年進入一間叫做Ryzlink Corp的公司。
Ryzlink是一間外包咨詢公司 (ICC) ,可以幫員工申請工簽。對于想要留美、但三年抽不到工簽的外國人,ICC是常見的續(xù)命工具。
2018年,Chen離開了外包公司,進入Facebook,疑似簽證的問題暫時得到了解決。
但如今,才過去一年半,就發(fā)生了悲劇,很可能還是與簽證有關。
硅谷巨頭程序員也不好當
高福利、扁平化管理,Work life balance……
這可能是提到硅谷互聯(lián)網(wǎng)科技公司時,外界常有的印象。
但即便在Google、Facebook這樣的明星公司,也并非完全就高薪在手,享受著花園洋房和四季陽光,有著愜意的生活。
實際上,身在美國的程序員,也并不輕松。
PIP制度,就是懸在外國雇員頭上的一柄達摩克利斯之劍。
PIP,全稱performance improvement plan,即績效提升計劃。公司會要求被PIP的雇員在一段時間內(nèi)提高表現(xiàn),如果不能達到標準,就會被炒掉。而實際上,這一標準一般都無法達到,PIP也就成了解雇員工的“潛規(guī)則”。
對于外國雇員來說,大部分拿的是H1B簽證(工作簽證),一旦因PIP被開掉,就會失去在美國的合法身份,必須盡快離境,面臨不得不回國的情況。
據(jù)悉,亞馬遜每年都會有兩次大規(guī)模的員工績效評估,績效在后10%的員工都有可能被PIP。而一直標榜人性化的Facebook,每年被PIP的員工數(shù)量也達到了10%以上。
2016年,就有一位年輕的華裔工程師,因與上司不合,入職亞馬遜三個月就被PIP,迫于壓力跳樓輕生。
在Qin Chen事件發(fā)生后,不少評論就將“罪魁禍首”指向了PIP。
并且像Facebook這樣的公司,雖然宣傳work life balance,沒有強制規(guī)定996,但全明星環(huán)境中,同事之間的競爭壓力甚至比制度壓力還要令人難以自我緩解。
公開表達自己有抑郁癥狀的Facebook員工,不在少數(shù):
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346895765
此外,也有不少網(wǎng)友提到了硅谷華人圈子的弊病。
硅谷的華人圈并不大,并且攀比之風嚴重,比教育背景,比公司規(guī)模,比薪資待遇……“Package年薪打包價”成茶余飯后熱聊的話題。
華人不如印度碼農(nóng)團結(jié)也并非秘密。之前就有硅谷段子說,一個公司有兩個華人,最后一個會把另一個搞走。但如果一個公司有兩個印度人,最后就都會變印度人。
“華人應該還是要多互相幫助。”
如此種種,焦慮在生活中似乎難以避免。許多人被高收入帶來的虛榮感影響,即使承受極大的壓力,也不愿意離開殘酷的環(huán)境,換一份輕松的工作。
但沒有什么高于生死
不管怎樣,都沒有什么比一個生命的逝去,更讓人痛惜。
或許逝者已矣,我們唯一希望的就是悲劇不再發(fā)生。
如果受到工作壓力的嚴重困擾,要及時尋求外界幫助,比如心理輔導。不要把壓力全部扛在身上。
大廠內(nèi)部,幾乎都有面向員工的心理咨詢服務。即便它不能幫人解除工作的困境,也依然可以提供一個疏解壓力的渠道。
一面調(diào)整心理狀態(tài),一面去找工作的突破口:就算不能換組,離職也可以想辦法掛靠H1B,甚至臨時申請去讀書,也是留在美國的辦法。
方法總比困難多,競爭激烈的獨木橋成長都過來了,成年人的工作,不應如斯悲觀。
即便真的留不下,回國吧。
Facebook出身,哪里不能去?
人生還有很多可能性,你說呢?
— 完 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