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知識產權日,重視專利的AI公司都該放個假
希望這種“專利為榮”的意識越來越強。
乾明 李根 發(fā)自 凹非寺
量子位 報道 | 公眾號 QbitAI
你知道嗎?4月26日也是一個國際性節(jié)日:
世界知識產權日(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Day)
而且正在成為中國AI的新時尚。
國外常說“XX is new sexy”,而當前中國,特別是AI,專利就是new sexy.
過去,前沿科技領域的知識產權,核心話語權都在大洋彼岸,然而現在,情況正在改變。
借著知識產權日, 或許可以再直觀介紹下中國在AI領域的專利現狀和趨勢。
不吹不黑,更不用妄自菲薄。
是時候用數據讀懂中國AI。
高速崛起
最明顯的變化體現在申請數。
援引世界知識產權組織(WIPO)2018年12月發(fā)布的一份數據,中國2017年專利申請數量已經達到138萬件。
這是什么概念?
這一年全球專利申請數量加一起才317萬件,中國占其中4成,這也是中國連續(xù)7年位居全球首位,排名第二的美國為61萬件,還不到中國的一半。
中國申請的這些專利,大多都集中在電子設備、計算機技術、數字信息通信領域。
但近年來,伴隨著AI技術的爆發(fā)式發(fā)展,中國的AI專利也正在快速崛起。
最直接證據,就是中國專利保護協(xié)會在2018年11月份發(fā)布的《人工智能技術專利深度分析報告》。
這份報告中顯示,自2010年以來,中國AI專利申請數量開始呈近直線式上升。
到了2017年,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專利申請數量已達到76876件,位于全球首位。
甚至超越美國的67276件。
連日媒《日本經濟新聞》都忍不住感嘆:中國正在不斷擴大在最受關注的高科技“戰(zhàn)場”的影響力。
而且還直截了當指出,中國AI專利之所以能快速發(fā)展,最直接原因就是:
政策好,社會關注度高,意識上越來越重視。
以專利為榮,以知識產權為標準,正在成為新風尚。
重視專利,蔚然成風
日媒將中國專利高速道的主導原因歸功于政策。
并非無跡可尋。
2008年,國務院發(fā)布了《國家知識產權戰(zhàn)略綱要》,明確提出要“增加自主知識產權的擁有量”、“本國申請人發(fā)明專利年度授權量進入世界前列”的五年戰(zhàn)略目標。
2015年,國務院引發(fā)《關于新形勢下加快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若干意見》,從管理體制、創(chuàng)造運用、風險防控、對外合作等各個方面來推動知識產權的建設,專利是其中的關鍵。
在加上近年來經濟轉型以及對“萬眾創(chuàng)新”的號召,國家各個部委以及各個地方政府陸續(xù)推出與“專利申請”等知識產權相關的激勵政策。
比如,在科技部、財政部、稅務總局等在2016年修訂印發(fā)的《高新技術企業(yè)認定管理辦法》中,符合“形成企業(yè)核心自主知識產權”等要求的企業(yè),可以認定為“高新技術企業(yè)”,從而享受稅收優(yōu)惠。
AI領域,更是如此。
2017年,國務院印發(fā)《新一代人工智能發(fā)展規(guī)劃》,明確支持人工智能企業(yè)加強專利布局,牽頭或參與國際標準制定。
2019年,“智能+”首次寫入政府報告,并指出要“加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支持力度,強化原始創(chuàng)新,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。”
有了政策的東風,整個科技“產學研”產業(yè)圈,對于知識產權的重視以及專利的申請重視度逐年提高。
尤其是在AI領域,作為一項仍處于發(fā)展“初級階段”的技術,專利是各大巨頭“跑馬圈地”的重要手段。
整個領域中,大有一種“誰掌握了核心技術,誰就有了上風”的意味,這也就解釋了為何各大科技巨頭不惜重金來招攬AI頂尖人才。
這樣趨勢之下,中國科技公司在專利的申請之中,積極性越來越高。
AI不是新概念,但深度學習驅動的AI繁榮是新浪潮。
中國科研機構和公司的后勁優(yōu)勢開始充分展現。
在中國專利保護協(xié)會的《人工智能技術專利深度分析報告》中,把AI喊得最響亮,為AI要“Yes AI Do”的百度,用2368件數據震驚了業(yè)界,居國內第一。
世界知識產權組織首份技術趨勢報告顯示,中國在深度學習領域的專利申請量尤為領先,中國科學院和百度公司占據領導地位,位居全球第一和第二。
專注出專利
《人工智能技術專利深度分析報告》中,給出了各個單位在AI細分領域的表現。
而且以第一名百度的數據來看,專利不僅反映技術付出,而且也側面體現戰(zhàn)略聚焦。
比如細分領域具體情況:
機器學習和基礎算法:中科院、百度,浙江大學。
智能搜索和智能推薦:百度、微軟,三星。
語音識別:百度、微軟,三星。
自然語言處理:百度、中科院,微軟。
自動駕駛:百度、福特,豐田。
從上述數據,不難看出百度表現優(yōu)異的領域,分別是智能搜索和智能推薦、語音識別、自然語言處理、自動駕駛等領域。
而這些都是百度戰(zhàn)略重視所在。
今年春晚的紅包大戰(zhàn),讓百度智能云從“幕后”走到“前臺”。在春晚活動期間,百度智能云為應對流量峰值沖擊,搭建了一個超大規(guī)模服務器集群,并彈性使用全百度智能云的集群資源,成為歷屆春晚項目唯一不宕機的云系統(tǒng)。
但即便沒有春晚戰(zhàn)事,從專利數量上也能看出一個公司是否真正重視某項業(yè)務。
根據專利搜索引擎大為(Innojoy)數據顯示,在云計算相關領域,百度共申請專利 1500+件,其中就有春晚中立下戰(zhàn)功的“用于調度云服務器的方法”。
一個技術人員判斷公司是否重視技術,看研發(fā)投入、看占比營收的百分比,也越來越把專利數當做必須維度。
專利榮譽文化
有意思的是,在全球AI競爭的階段,百度也在更高調展示專利榮譽的技術文化。
在百度大廈B座一層的核心區(qū)域,有一面專利墻,展示了超過460件百度核心授權專利——雖然這還只是全公司12000件申請專利的一部分。
“什么專利”、“解決什么問題”、“發(fā)明人”是誰、專利號是什么,像一枚枚獎章。
訪客從這里經過、面試者從這里走過、專利申請人從這里走過,每個工程師每天也從這里經過……每個人都能輕易感受到這面專利墻所帶來的、被技術所激發(fā)的體面感,和榮譽感。
據說百度大廈展廳里,還放著李彥宏創(chuàng)業(yè)前在美國申請的專利。
當然,這只是一家公司一座辦公樓的一個小舉措。
但卻已經很能展現目前中國、中國AI正在展現的潮水方向:強調核心技術、重視知識產權,為將來的全球性技術競爭正面“剛”,做好準備。
畢竟,在知識產權、核心技術的較量上,我們吃過的虧已經太多了。
雖然客觀上來說,那些根本性專利、決定性專利中國還欠缺,但沒有數量,難言質量,意識不重視,行動更跟不上。
所以在世界知識產權日這一天,在技術驅動的全球化競爭愈演愈烈、AI成為全世界當紅炸子雞的大背景下,是時候更加冷靜客觀認知到中國AI專利的狀態(tài)了:
正在高速崛起,重視程度前所未有,也收到了國際業(yè)界的認可。
但這只是開始,希望這種“專利為榮”的意識越來越強。
衷心建議AI大廠小廠,在這一天都放個假。
嗯,放個假~
- 滴滴副總裁葉杰平離職,他是出行巨頭的AI掌門人,戰(zhàn)勝Uber中國的關鍵科學家2020-09-07
- 董明珠的格力空調賣不動了:上半年營收同比腰斬,24年來首次被美的反超2020-09-01
- 手機配件市場上的“隱形巨頭”:80后長沙夫妻創(chuàng)辦,IPO首日市值逼近600億2020-08-31
- 寒武紀半年報:每天虧百萬,銷售力度提升營收反降11%,上市高峰市值跌去40%2020-08-3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