粒子物理標準模型錯了?電子“表哥”磁性超出理論預計,物理學家找到未知粒子存在證據(jù)
可能顛覆50年的標準模型
曉查 發(fā)自 凹非寺? 量子位 報道 | 公眾號 QbitAI
今天發(fā)生了一件轟動物理學界的大事件。
美國費米實驗室最新的實驗結果,可能顛覆我們50年來都奉為圭臬的粒子物理標準模型。

△Meon g-2實驗裝置(圖片來自費米實驗室)
標準模型是解釋夸克、電子等微觀粒子的物理模型,在微觀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。10年前人們發(fā)現(xiàn)希格斯玻色子,至此標準模型預言的所有粒子都被發(fā)現(xiàn)。

但費米實驗室的實驗結果指出,世界上可能還有標準模型未能預言的粒子。這篇研究論文今天發(fā)表在頂級期刊《物理評論快報》上。
實驗發(fā)現(xiàn),μ子的磁性超出了理論預測,雖然只相差0.1%,但卻難以用標準模型解釋。
μ子可以說是電子的“表哥”,它和電子的帶電量一致,卻比電子重207倍。通過測量表示μ子磁性的g因子,物理學家可能發(fā)現(xiàn)了背后隱藏的未知粒子。
什么是g因子
像電子和μ子這樣的粒子不僅帶電,還具有磁場,就像一個“小磁針”。
要解釋這種現(xiàn)象,我們可以把它們看成是高速旋轉的小球,電荷轉動就會產生磁場。

我們還可以根據(jù)這種模型,用經典電磁理論算出電子或者μ子的磁矩。
不過,微觀粒子的“自旋”(spin)并不能簡單地看成是自轉,粒子的真實磁矩,和經典物理方法算出的磁矩會相差一個倍數(shù),這就是g因子。
如何微觀粒子符合經典模型,那么g因子就等于1,然而實際上g因子一般都不等于1,因為自旋是一種量子力學才能描述的行為。
對于電子和μ子來說,g因子約等于2。因為它倆的自旋都是1/2,相當于一個物體旋轉2圈才能和自己重合。
但是它們的g因子又不完全等于2,至于為什么,我們接下來再說。
g因子為何不等于2
1947年,實驗發(fā)現(xiàn)電子的g因子約為2.00232。
要解釋這一結果,必須要使用量子電動力學(QED)。和過去的量子力學不同,QED并不認為真空空無一物,會無時無刻產生和消失虛粒子,產生量子波動。
物理學家施溫格隨后在論文中這樣解釋g因子不等于2的原因:因為電子在真空中會發(fā)射出光子,隨后又吸收,從而改變了電子的磁場。
μ子亦是如此。

△ μ子產生虛光子改變了磁矩(圖片來自Quanta Magazine)
量子波動越少,對電子或μ子的g因子的影像就越小。
產生虛光子只是一種改變磁矩的方式,電子或μ子也可能產生其他的重粒子,只不過概率要小得多。
而μ子的比電子重207倍,產生重粒子的概率更大,量子波動更大,對g因子的影響也更大。
電子的g因子大約是2.002319,μ子大約是2.002332。當然,這些測量值在實驗誤差范圍內都符合QED的預測。
數(shù)十年來,理論物理學家一直在努力精確計算g因子,另一方面實驗物理學家也在不斷提高精度測量g因子。

一旦二者出現(xiàn)了超出預期而有無法解釋的偏差,那么可能意味著,與μ子相互作用的粒子中有我們所未知的。它可能是暗物質粒子,也可能是超對稱理論預言的粒子。
μ子的g因子與2的差值是其中的關鍵,因此這類實驗被叫做Muon g-2。
測量g因子
第一個Muon g-2實驗是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在1959年做的,結果符合量子電動力學。
美國布魯克海文實驗室之后進行了多次測量。
2006年,物理學家發(fā)現(xiàn)μ子磁矩的測量值和理論值差距達到了3.7σ,但仍然很難否認是實驗誤差導致的結果。
此后,費米實驗室接過了Muon g-2實驗,由于經費限制,他們不得不使用布魯克海文實驗室的磁鐵,這是一個直徑15米的超導磁環(huán)。
由于體積巨大, 這顆核心實驗裝置先被裝船經過海運、河運,最后轉移到專門設計的卡車上,才運達目的地。

△ 實驗用到的巨大超導磁環(huán)(圖片來自美國費米實驗室)
物理學家先撞擊質子來制造大量的μ子,然后將μ子注入到磁環(huán)中。
雖然μ子的壽命極短,只有幾微秒,但是它的速度非常接近光速,可以在磁環(huán)中運轉上百圈,已經足夠完成測量。
磁場中的μ子就像在地面上轉軸傾斜的陀螺,自轉軸高速地改變著方向(物理學中稱之為“進動”)。
μ子每在磁環(huán)中旋轉一圈,其自轉軸就偏轉大約12度。

△ 實驗裝置原理(圖片來自Quanta Magazine)
物理學家要做的就是精確測量磁環(huán)內的磁場強度,以及μ子自轉軸的偏轉速度。通過這兩個數(shù)值就能計算出μ子的磁矩,從而得到g因子。
實驗結果的計算量非常之大,需要歐洲多個超級計算機中心花費數(shù)億個CPU小時,才能完成數(shù)據(jù)處理。

△用于計算μ子磁矩的7臺超算之一(圖片來自德國尤利希研究中心)
最終,物理學家得到μ子的g因子為2.00233183908,與量子電動力學理論值的偏差為4.2σ。
這意味著,由統(tǒng)計偏差導致結果異常的概率不超過0.0013%。
意義
現(xiàn)在的發(fā)現(xiàn)僅僅是初步結果,物理學家只分析了其中一部分數(shù)據(jù),他們還需要一兩年才能完成對所有數(shù)據(jù)結果的分析。
如果實驗結果確實成立,那么將顛覆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,我們必須改寫標準模型,引入新的粒子。
也有物理學家對此持懷疑態(tài)度。還記得2011年那一個超光速的實驗發(fā)現(xiàn)嗎,當科學家以為顛覆了相對論,結果卻是實驗電纜沒有插牢。
來自CERN的科學家Andreas Crivellin表示:“數(shù)據(jù)或數(shù)據(jù)的解釋方式可能會誤導人?!彼谂c另一位學者合寫一篇論文來解釋該結果。
“就算最終結果沒有改變什么,那么看到理論和實驗保持一致也令人興奮?!辟e州州立大學物理學教授Zoltan Fodor如是說。
參考鏈接: [1] https://www.quantamagazine.org/muon-g-2-experiment-at-fermilab-finds-hint-of-new-particles-20210407/ [2]https://www.nature.com/articles/d41586-021-00898-z [3]https://phys.org/news/2021-04-strength-muon-magnetic-field-aligns.html
版權所有,未經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及使用,違者必究。
- 腦機接口走向現(xiàn)實,11張PPT看懂中國腦機接口產業(yè)現(xiàn)狀|量子位智庫2021-08-10
- 張朝陽開課手推E=mc2,李永樂現(xiàn)場狂做筆記2022-03-11
- 阿里數(shù)學競賽可以報名了!獎金增加到400萬元,題目面向大眾公開征集2022-03-14
- 英偉達遭黑客最后通牒:今天必須開源GPU驅動,否則公布1TB機密數(shù)據(jù)2022-03-05